为什么印度没有普通话

作者:柳展雄

转自:大象公会(ID:idxgh)

宪法列出了二十多种具有法定地位的语言,却没有一种全国性的法定通用语言。

文|柳展雄

年5月,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上台,随即开始大力推广印地语,要求联邦公务员在官方信件和社交网络上统一使用印地语,行政部门、国有企业和银行雇员也被鼓励优先使用印地语。莫迪身后的右翼民族主义者更鼓动教育部,要求南印各邦的学生从六年级(相当于初一)开始学习印地语。印度年独立以来,这种以国家力量「推普」的风潮多次上演,却始终难以取得进展。印度的语种分布与中国颇有相似之处:第一大语言印地语主要分布在恒河流域的内陆中原,共有约40%的印度人能够使用,南方地区则分布着一众大大小小的方言;最北端的克什米尔邦和最南端的泰米尔纳德邦的语言不能互通,文化差异近乎异邦。·英国专栏作家约翰·斯特拉彻年的名言,今天至少在语言方面并不过时:「历史上从未存在一个印度,印度不拥有欧洲概念上的国民共同体。」直到今天,印度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了22种拥有法定地位的语言(不含英语),语言门类总数更被认为高达上千种,却没有一种全国性的法定通用语言。不过,印地语虽然远远没能成为「普通话」,但比起过去五百年来的大部分时候,它今天的地位都已经算是巅峰。

被英国人解放的印地语

16世纪,中亚小邦国王巴布尔入主印度次大陆,建立了莫卧儿帝国,以波斯语为宫廷通用语言,王公贵族普遍用波斯语吟诗作文。17世纪奥斯曼苏丹废弃波斯语、改用本国土耳其语后,莫卧儿皇帝特意修一封国书,斥责苏丹有辱斯文。·莫卧儿帝国晚期,君主沦为英国傀儡,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波斯语文学素养,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尤以郁郁寡欢的诗歌创作闻名帝国的士兵、下级官吏跟印度人相互沟通,逐渐产生了乌尔都语,以首都德里地区的方言为基础,名称则源自突厥语ordu,即「军队营房」的意思。文字方面,乌尔都语与印地语迥然不同,前者采用波斯版的阿拉伯字母,从右向左拼写;后者采用梵文天城体字母,从左向右拼写。日常对话中,两种语言尽管语法结构有差别,但交流互通障碍不大;而一旦进入严肃话题、谈论复杂抽象的概念,双方便会沟通困难——印地语的高级词汇源自梵语,乌尔都语多取自波斯、阿拉伯、突厥语。印度教高种姓精英敌视莫卧儿帝国,以致于他们宁愿接受西方帝国主义的征服。年,殖民政府和法院取消波斯语的地位,改用英语,规定官方文件必须以英文为准。印度民族主义者对此乐见其成。婆罗门内部的开明人群接受了英式教育,通过文官考试录用,跻身军事、财政、司法等部门,淘汰了穆斯林精英阶层。在英国统治后期,本土印度人担任公务员的比例很高,倒数第二任总督魏菲尔曾进行清点,德里高层文官共有个,其中一半是印度人。相比之下,莫卧儿反而比英国更像是外来政权,始终从波斯和中亚招募官吏,官员中只有30%是本土印度人,其中穆斯林和印度教徒还各占一半。印度大起义失败后,莫卧儿末代皇帝遭到废黜,穆斯林连名义上的朝廷都消亡了。印地语终于走上翻身之路,年,贝拿勒斯一批宗教领袖呼吁,报纸书籍全面停止使用乌尔都语和波斯语。·贝纳勒斯,现为瓦拉纳西,印度教重要圣地,图为年美国画家埃德温·威克斯绘制

结果,就连受过高等教育的世俗化印度教徒都响应了号召,他们认为乌尔都语本质是印地语的变种,用本土的天城体字母来书写,比外来的阿拉伯字母,更符合语法规律。

在词汇方面,梵语也能够提供充足的高级复杂词汇,没必要引入波斯语单词。

年,印地语又取得更大突破,比哈尔邦政府率先规定印地语获得半官方地位,北方多数省份跟进,出台类似政策,印地语逐渐取代乌尔都语。

·年的印度

最终让乌尔都语彻底沦入弱势的,是印度的独立与分裂。

两个国家的诞生

印地语和乌尔都语的消长斗争愈演愈烈,跟阶级、族群矛盾交织在一起。

殖民时期,印度教徒走上改革西化之路,南亚的穆斯林社会却面临保守落后、民生穷苦的窘境。

乌尔都语诗人、哲学家伊克巴尔向穆斯林领袖真纳致信说:

吃饭问题越来越严重。穆斯林已开始感觉到过去二百年间他们越来越走下坡路。他们通常认为,他们贫穷的原因在于印度教徒的放债或者资本主义。穆斯林痛恨的不是英国人,而是印度教富商、地主。

真纳原本属于国大党,跟印度教开明派同属民族主义阵营,共同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他的个人生活完全世俗化,喝威士忌、吃猪肉,娶了一个拜火教徒,几乎从不进清真寺。

·真纳

然而,国大党不断张扬的民族主义精神,把真纳推到了对立面。

年,国大党规定以印地语为工作语言,以《母亲万福》为党歌,所辖省份的学校中,课本大力颂扬印度教的历史、哲学、英雄人物。

在真纳等人看来,印度独立运动越来越不像是尼赫鲁所呼吁的那样,让各教派信徒紧密团结,共同抵抗西方殖民者;似乎更像是让高种姓印度教精英代替英国人掌权,底层穆斯林从中得不到利益。

·伊克巴尔的朋友提出的「巴基斯坦」方案中,「PAKStan」是人造的地理名词,这个单词的首字母由:旁遮普(Punjab)、阿富汗尼亚(Afghania与阿富汗相邻的边区)、克什米尔(Kashmir)、以及信德地区(Sindhregion)四个西北省份组成,最后加上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词尾的TAN,同时后缀-stan表示「某某之国」。此外,pak在乌尔都方言里意为「清真、洁净」,巴基斯坦从字面上可翻译成「清洁的国土」年8月16日,因不满尼赫鲁出任临时政府总理,加尔各答的穆斯林手持棍棒走上街头,烧杀抢掠,短短24小时内杀死个平民。印度教徒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进行了同等报复。加尔各答立刻血流成河,多人受伤,十万人无家可归。·印度独立时的加尔各答是亚洲数一数二的繁华大都市甘地坚决捍卫统一,声称:巴基斯坦只有在我的尸体上形成。其余国大党多数成员妥协退让,同意分治方案。年印巴分治,穆斯林人口居多的西北部地区和东孟加拉邦划为一个主权国家。出任巴基斯坦首任总理的真纳,自己却说不了乌尔都语,因为他出生在古吉拉特地区、母语为古吉拉特方言。在广播宣布分治方案的时候,他先用英语读一遍,然后再由播音员转译成乌尔都语。生活在印度共和国境内的少数中产阶级穆斯林,接受过良好的英语教育,从事律师记者等体面职业,是伊斯兰世界最西化的一群人,结果他们纷纷离开家园,迁居巴基斯坦。底层农民、穷苦劳工没能力移民,留在了印度老家。由于高素质精英流失,印度的穆斯林社会缺乏中坚力量,剩下的多万乌尔都母语使用者,没有能力发展文化事业。乌尔都语从此在强势的印地语面前再也不能翻身。直至今日,印地语对乌尔都语都拥有压倒性优势,图书出版以印地语居多,发行量最大的10份报纸中,印地语报纸占有5份、电视方面,印地语频道占有多数市场份额。乌尔都语没落凋零,丧失文化竞争力。不过,印地语也没能赢家通吃。国家独立后,印度南方的大量方言取代了乌尔都语,成为了印地语右翼民族主义者新的作战对象。

方言攻防战

1年召开的印度制宪会议上,来自南部的议员说着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孟加拉语、古吉拉特语、克什米尔语……相互不能沟通。泰米尔纳德邦有个部长在新德里住了两年,因为不会说印地语,从没参加过社交聚会。中央政府试图强制向南方各邦推广「普通话」,消灭方言;南方的议员反过来称,建议罗马字母来拼写,通俗易懂。就像殖民时期的印度民族主义者宁可要英国人也不要莫卧儿王朝,独立后南方各邦宁可接受殖民者的英语,也不想要印地语。·1年,会议成员签署宪法

作为妥协,印度暂时以英语为宪法法定语言,效力维持15年,到期再行商议。

在右翼民族主义者的谋划里,妥协政策只是缓兵之计。

通行印地语的恒河流域,历来都是印度的心脏,虔信宗教,种姓制度严格,严禁穆斯林屠牛,而得到「奶牛地带」的称号。

奶牛地带是强硬派右翼民族主义的滋生地,他们强调主体民族观念,捍卫印度教和印地语的纯洁性,不但对穆斯林要百般提防,而且对南方信奉印度教的非印地语族群也力图改造,尤其是向他们推广印地语。

他们私下里拆除英语的招牌、标志,压缩英语的生存空间,企图造成既成事实。

年,奶牛地带的议员推动一项法案,拟定全国公开场合以印地语替代英语。

南印各邦群起抗议,称之为「印地语帝国主义」。

其中,泰米尔纳德邦最为坚决,这个邦数百年来没受北方王朝统治,莫卧儿帝国鼎盛时期也未能占领此地。他们以脱离中央,独立建国相威胁,成功迫使新德里撤销法案。

·历史上,泰米尔长期远离印度核心文化,近代以来当地人大量到海外打拼,西方国家的很多印度裔移民实际上是泰米尔人,不会讲印地语。图为美国现任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其母便是泰米尔人

英语的宪法地位悬而未决,转眼间就到了年,议会要讨论是否取消英语。

结果,1月26日南印各邦暴动连连,民众大规模罢市罢工,两位抗议者做出自焚激进举动,这一天恰好也是印度共和国纪念日(RepublicDay)。

此后20多天,示威游行持续进行,冲突中人被警察开枪打死,数百人受伤,人被捕,泰米尔纳德邦再度以独立相威胁。

经过反复考虑和争辩,议会决定不取消英语,印地语和其他12种南方语言并列具有官方地位。非印地语邦与中央政府的文件往来可以使用英语,邦与邦之间也可用英语。在相关讨论中,印地语的「印度正统」地位也颇受挑战,有学者声称它受到波斯文化污染,反而是南方人的语言才最正宗,保持了梵语的纯洁成分。除了南方人抵制印地语,奶牛地带的居民也不愿了解南印文化。教育部曾出台规定,印地语各邦的学校要在英语外再教授另一种语言,官方本意是希望学生能习得一种南部语言,淡化地域冲突,加深国家认同。结果政策执行下来走样,多数学校选择开设梵语课程,拒不遵从教育部意志。时至今日,印度的「普通话」之战仍然僵持如初,包括莫迪的最新一轮推动也在反对派的抗议面前无疾而终。这场漫长的斗争也并非毫无后果,它深刻地影响了印度的政治和行政版图。

语言的政治

从实际应用层面,印地语注定得不到推广。在经济落后、社会流动缓慢的国情下,绝大多数印度人一辈子没离开祖籍,他们很少出外谋生或旅行,完全用不到一门陌生的语言。

奶牛地带的政客在南印竞选,必须配备随身翻译。尼赫鲁家族的第四代继承人索尼娅,竞选拉票,进行演讲,每两分钟停顿一次,再由翻译用泰米尔语复述,结果这位翻译动作表情极具戏剧性,每句话都比索尼娅拖长两倍的时间,并且都以一个夸张的手势结束,反而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索尼娅在尼赫鲁去世55周年纪念活动上

南印的语言分布极为细碎,一个方言区内部往往还存在其它方言群体。例如在孟买邦,古吉拉特语居民占据主导地位,掌握公务要职,而万马拉地语居民贫穷势弱,他们既敌视古吉拉特语,也敌视印地语。

年甘地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古吉拉特人上街游行,而马拉地人待在家里,当时媒体观察家即写到:「马拉地人绝不忘记自己是马拉地人,而甘地是古吉拉特人。」

印度成为独立主权国家后,马拉地人不满跟古吉拉特人继续共处一个邦内,发起抗议。年1月,军警镇压骚乱,打死80人,打伤人。

面对这种情况,中央政府采取了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设置语言邦。顾名思义,语言邦就是按照地方上的语言边界线来划分行政区域。具体到孟买邦的情况,就是马拉地语居民另外组建马哈拉施特拉邦,从孟买邦分割出去,剩下的一部分成为古吉拉特邦。早在年代,国大党就以语言区域划分党组织,按照当时的计划,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后,独立印度的行政机构将建立语言邦。然而目睹巴基斯坦的分裂,国大党踟蹰犹豫,中断原计划,担心地方分离主义兴起。年,马德拉斯泰邦的万泰卢固语母语要求成立语言邦,领袖波提?斯利马穆卢是国大党元老,也是尼赫鲁的盟友。斯利马穆卢要求国大党兑现承诺,绝食以明志,58天后饿死。·斯利马穆卢雕像尼赫鲁不得不让步妥协,下令泰卢固语地区建立安得拉邦。马德拉斯邦剩下的部分,以泰米尔语居民为主,另组为泰米尔纳德邦。长期把持政坛的国大党,因为处理南北问题屡有不慎,暴露统治短板,在年保卫英语、反抗印地语的运动里,终于被一个地方性政党在泰米尔纳德邦的选举中击败,其独大局面首次被打破。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年担任总理后,加强中央集权招致反弹,结果一批地方性政党以捍卫本土文化和地方自治标榜,从中收获选票。长期不振的印共(马),便成功搭上了这趟顺风车,在西孟加拉邦上台执政——那里的居民无论意识形态倾向如何,都欢迎任何抗击国大党的政党,结果印共(马)得以主政长达32年。

印度由此形成了罕见的政党格局,南部各邦铸成铜墙铁壁,无论是国大党,还是人民党,都很难安插势力,迥异于民主国家常见的两党制。

就连印度推广「普通话」困难的局面,都有人解读归因为相关领导人的出身——尼赫鲁是克什米尔人,莫迪是古吉拉特人,历届总理很少来自奶牛地带,因而在推广「普通话」的议题上总是三心二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xingderd.com/xlwh/69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